新东方网 > 苏州新东方学校 > 名师专辑 > 戈言 >

【戈言】空巢青年:在孤独中追寻希望

2017-05-15 17:41

来源:

作者:

最近,“空巢青年”刷爆了朋友圈,很多人都在谈论:什么是“空巢青年”?


“空巢青年”并不是负面的社会问题,而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社会群体,是改革开放、城市化进程加快、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。就像前几年,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“外来务工人员”,他们以一个群体行走在城市之间,或是同乡,或是夫妻,甚至可能是一家人。空巢青年也是一个群体,他们是在陌生城市追寻自己的“中国梦”的独居青年。他们大多是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,来到陌生的城市工作,没有亲人朋友。


我曾经就是典型的空巢青年。2002年,为了工作和梦想,我来到完全陌生的武汉,可以说“举目无亲”,除了上班以外,就是一个人生活。新东方的工作又很特殊——别人工作,我休息;别人休息,我工作。这样的时间差使我跟这个城市的直接接触时间很少,我发现自己很难融入这个城市。


这样的经历让我对“空巢青年”深有感触。群体生活的缺失往往会出现一些困境。一是心理上的孤独感、无助感。现代城市,尤其是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,生活节奏快,工作压力大,物价高,再加上心理上的孤独感,很容易患上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疾病。二是工作上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焦虑感和自我压力。独在异乡,无亲无友,也没有传统的“人脉关系”,这些人很难通过外来(工作以外)人际关系来提升对工作和城市的认知,进而会对工作和未来产生迷茫感,结果就是有比一般人要强的焦虑感。三是婚姻和家庭困境。他们往往没有意识、心情和机会去解决婚姻问题。


“空巢青年”群体的扩大化与个人、家庭和社会的低重视度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矛盾。他们需要在工作之外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。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(如微信、qq)的出现帮助人们突破了空间的限制,密切了人们同异地亲友的联系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过度依赖网络使得人们更加缺乏时间和精力在新城市建立新的“朋友圈”、“生活圈”——这是摆脱“空巢”现状的根本途径。他们需要的是面对面交流,需要真实的人与人亲密的接触,这是网络所不能提供的。


问题必须从虚拟空间转移到实体空间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解决。我们来算一个简单的数学题:一周7天168个小时,正常工作40个小时,睡觉56个小时,我们还有72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安排,这已经接近工作时间的2倍;即使剔除吃饭、上下班时间也是很可观的。小到个体,大到社会,应该想方设法开拓渠道,让“空巢青年”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在这个时间段走出“空巢”,拥抱社会,参与并享受城市生活的乐趣,体会自我存在的价值。


我正在企业里尝试通过建立“校友会”帮助公司内的这些青年,尽可能给“他们”归属感和依赖感,让他们能聊能说能发泄而不会有后顾之忧。对于青年本身而言,要有意识去解决自身的困境,才能让生活和工作更加积极、健康的发展,进而反哺工作。现代城市的体育、艺术等活动丰富多彩,各个领域的社团组织数不胜数,总有一款是你喜欢也适合你的,一定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,充分亲密接触城市生活。


当然,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。我们需要政府引领社团组织的发展,创造积极、宽松的发展环境;需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,提供更多、更便利的空间;需要政府引导社会观念,弱化外地人、新本地人等这些概念,缩小间隙,深度融合。当然,我们渴望城市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更加包容、开放,城市之间有更多良性的流动,平衡城市、区域的发展,让每一个人不论身处何方,都能实现自己的“中国梦”。

苏州新东方官方微信:新东方苏州学校 (微信号:suzhouxdf

最新考试资讯、优惠活动,请扫一扫二维码,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!

版权及免责声明
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(含本网和新东方网) 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、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新东方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"稿件来源:新东方",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,电话:010-60908555。